班级是学生进步的依据地,教室是学生朝夕相处的场合。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,把外观的视觉文化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真的让班级成为学生生命成长、精神发育的家园。
陈卓珺
开学后,学校举行了班级一景的评比。精心布置过的教室焕然一新、亮丽多姿,呈现出一班一特点、一墙一内涵的喜人景象。评委对照教室环境文化布置的细节,量化打分,评出了1、2、三等奖。教室有了文化味,学生是否也由此沾上了文化气息?携带如此的疑问,我在巡视校园的时候,特别注意学生的行为举止和班级的精神风貌。连续几周的察看引发了我对班级文化的考虑,其中想得最多的是两个问题:一是教室环境文化的布置看什么,二是比布置更要紧的是什么。
教室环境文化的布置看什么?
一看形式是不是温馨、适合。我校的班级文化布置,做到统一与个性结合,既有学校的统一布置区,如班务公开栏、小组评价牌,又有班级的自由发挥区。不少班级匠心独运、别出心裁,有些设置了学生发言、发表作品、展示成就、记录好人好事的平台,成为传递同学小美好、弘扬班级正能量的阵地;有些在角落、窗台放上几盆绿植,看上去生机盎然;有些设计了我们的班名、班歌和班徽,意在打响班级品牌。大家在感受美、赏析美的同时,应该注意的是教室布置应当适合、有度。过度的包装夺人眼球,使人容易分神;过度的热闹滋生烦躁,叫人很难静心。“此时无声胜有声”,留白本身就是一种无声、高明的艺术。
二看内容是不是健康、向上。好的班级口号肯定是简洁、励志、接地气的,肯定能抓住学生的开心点,肯定能触到学生心中最柔软的地方,燃起学生每天向上的斗志,激起学生认真学习的欲望,引起学生筑梦追梦的共鸣。同样,好的班规班约是可以微笑的,可以亲近的,可以有温度的,可以有诗意的。如有个班级的公约是如此表述的:校园里,尊敬老师,见面问好,做一个礼貌的人;教室里,轻声慢步,小声交流,做一个文明的人;上课前,按时到班,决不迟到,做一个守时的人;课堂上,专心听讲,积极问答,做一个进取的人;学习上,认真做完作业,决不作弊,做一个诚实的人;日常,勤俭节省,珍惜拥有,做一个高尚的人;思想上,笑对挫折,永不言败,做一个坚强的人。
比布置更要紧的是什么?
比布置更要紧的是学生的参与。教室的每一面墙在说话,重点是看哪个在说、说哪个的话。这类话可能不是名人伟人的话,也不应该是老师的自说自话,最好是让学生用我们的方法说自己想说的话。班规、班约、班训、班级口号应该经过学生民主讨论产生,是学生集思广益的结晶,是学生最大公约数的提炼,而不是班主任灵光一现的个人秀,更不是电脑复制、粘贴的产物,更不是广告公司捉刀代笔的作品。学生参与讨论、设计、布置虽然浪费时间费力,但能对班级文化带来认可感,有益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,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。
比布置更要紧的是精神的彰显。班级是一个文化场,这种文化是动静自如、庄谐自如的班风,是“班荣我荣,班耻我耻”的班级荣誉感,是“大伙好,才是真的好”的团队意识,是“永不言败,决不舍弃”的亮剑精神,是有形、有情、更有魂的小组合作环境。在班级管理中,充分发挥以文化人、环境育人的功能,对振奋班级精气神、传递班级正能量大有裨益。
比布置更要紧的是外化的行为。班级文化贵在班训、班级口号入耳入脑入心,贵在班级公约实行到位,贵在外化为学生自觉、正常状态的行为。它体目前学生的一言一行中,体目前学生的琅琅书声中,体目前学生的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上。对班级文化建设而言,当班主任不在班、教师不在岗时,学生能否有如常甚至更佳的表现就成为最好的试金石。
班级是学生进步的依据地,教室是学生朝夕相处的场合。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,把外观的视觉文化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真的让班级成为学生生命成长、精神发育的家园。